【资料图】
作者|帆书·那涟        主播 | 帆书 · 北辰                   和一位朋友聊天,她吐槽:              没想到有一天,曾经引以为豪的专业,如今却成了职业发展的桎梏。这些年来,朋友在大厂一直做着设计工作,慢慢地从基层干到了设计总监。              最近几年行业下行,公司内卷严重,朋友想看看外面的机会。              可现实把她浇了个透心凉,她发现,除了设计,什么都不会。              即便跳槽,也是换一家公司继续耗着。              生活中,很多人一直做着熟悉和擅长的事,无法向其他领域扩展和突破,结果将自己囚禁在舒适区。人到中年,原以为经过数年辛苦打拼和沉淀,可以为家人撑起一片天。              未曾想,却一步步落入自己挖的坑,陷入了“能力陷阱”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深职业规划师赵晓璃提过一个概念,叫深井迷局:一个人挖井,挖得越深,水源越多。             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,越是身处井下,越是难以爬出井口。              就好比我们深耕某个专业,所有的积累和经验都局限于这个领域。              但世界瞬息万变,新事物、新技术层出不穷。              若不突破自我,更新迭代,原来的优势,此时就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和囚笼。《能力陷阱》里,杰夫是某饮料厂的销售,因为业绩突出,被提拔为分公司的总经理。              在大家看来,这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,他本人也认为自己表现不错,能够担任更高的职位。              但老板却不再给杰夫分派新任务了,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领导能力。              公司需要在当地发展数字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,而杰夫对于IT技术及数据方面毫无兴趣。              唯一懂数字技术的销售建议把新的市场技术与业务目标结合,建立数字商业模型时,而杰夫总是抗拒。杰夫固执地坚持以往的销售策略,因为这些经验曾为他带来辉煌的业绩,也是他最擅长的领域。              结果,他带领的团队业绩平平,市场份额不断下滑。              杰夫只乐于做擅长的事,将自己禁锢在过去的经验里,最终失去了优势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实生活中,我们很容易聚焦在自己拿手的事情上,却忽视了那些更重要的事。一名设计,钻研如何做出一张完美的海报,却没考虑海报的商业目的;              一名程序员,绞尽脑汁地写代码,但没思考如何为公司提供价值;              一名管理人员,每天忙于救火和收拾残局,却忽略了团队的培养和发展。              很多人一直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忙得连轴转,无暇深度思考、总结复盘,最终掉入了“能力陷阱”。      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就是让他一直做擅长的事。大多数人都喜欢舒适区带来的稳定和安逸,享受对生活的掌控和驾驭。              然而就像作家古典说的,我们的时代,就是一个波动时代。              只有大胆走出舒适区,主动拥抱挑战和不适,才能与生活周旋抗争。作家高原在《强者的逻辑》里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。              他刚到美国时,很不习惯对着陌生人讲话,   有一次,需要在   一个   大学公开演讲。              在自我介绍时,由于紧张,念错了个人信息。              他顿时惊慌失措,呼吸急促,脑袋眩晕,   恨不得抱头逃回住处。              但他还是极力稳住情绪,告诫自己:“假如这一关过不去,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!”              然后,以幽默的自嘲将刚才的失误掩盖过去。结果台下的听众,不仅没有嘲笑奚落,反而发出善意的笑声。              这让他整个人松弛下来,最终顺利完成了演讲。              此后,他主动学习讲话技巧,锻炼表达能力。              如今   ,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成了一种享受,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原曾感慨万分:              当你对“不适”有了新的定义、新的态度后,生活立刻就给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。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!生活中,有太多人困在舒适区而不自知:              汇报工作,思路一成不变,却抱怨领导苛刻严厉;              教育孩子,思想老套落伍,只会埋怨孩子不懂事;              夫妻相处,不懂情绪价值,却指责伴侣小题大做。              层次高的人,勇敢迈出脚步,承受风雨,克服困境,一点点积累自信和能量。层次低的人,害怕冒险和变化,只能躲在风吹不到、雨淋不到的地方仰望别人。              当我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区,把痛苦和压力视为变强的途径,才能收获改变和成长,不惧波动和挑战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:人到中年,最心酸的是什么?              高赞回答发人深省:              工作十几年,每天重复着一套流程,干着同样的事情,本以为积攒了一身本事,却把自己活成了一颗“螺丝钉”。              当这颗“螺丝钉”被榨干剩余价值时,等待它的就只是被无情抛弃。要想摆脱被随时取代的命运,避免陷入“能力陷阱”,建议尝试以下三点:       一、打破经验,突破盲点听说过一句话:“习惯于走老路的人,永远看不到新的风景。”              只有跳出固有思维,多尝试,多体验,才能不断突破盲区,领略未知世界。   工作上,试着做本职之外的事,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,拓宽能力边界;              生活中,学门新技能、考个证书,多领域探索学习,丰富知识储备。              世上没有永不过时的经验,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法门。拆掉思维高墙,摒弃陈旧经验,人生才能不断进阶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挑战自己,做难的事作家李筱懿刚踏入社会时,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。一份是助理培训师,一份是总经理秘书。              助理培训师,起薪高,工作单一,接触的圈子简单;              而总经理秘书,起薪低,领导要求高,工作繁琐,还要与各类人沟通协调。       她却选择了后者,在她看来,只有敢于挑战自己,做那些困难的事,人才能快速成长。果不其然,在秘书岗位上锻炼了一年后,她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,被提拔到管理岗位。            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就在于你是否敢于挑战自己,走窄门,做难的事。         三、主动输入,拔高认知刘润说过,提升认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,就是多输入、多学习。         他自己就是如此。              正是长年累月地保持输入,才能让他不断存储、更新知识体系,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。当我们主动输入,拼命做多自己,就能把起跑线往前挪,赢得先机。       樊登老师曾说:              “如果陷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中,会侵占更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时间,最终我们的能力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陷阱。”              作为成年人,我们无法摆脱工作。              有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和枯燥,有人却能挣脱惯性思维,早早地实现财务自由。              究其原因,在于你能否大胆尝试新事物、拓展新领域,能否走出舒适圈,追寻新的自我。仅凭一门技能通吃的年代早已过去,唯有打破成长的天花板,才能构建强大的内核,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拥有一席之地。              点个「在看」,愿我们都能勇敢迈出步伐,更新自己、重塑自己,迎着未来,向阳而生。      作者 |那涟    主编 | 阿医    排版 | 余景    图片| 图虫创意    音乐 |风居住的街道              
关键词: